微型片劑(化學藥品)藥學研究技術 指導原則(試行)
一、概述
微型片劑(Mini-tablets,簡稱微片)直徑通常小于3mm,一般為多單元型制劑。微片具有易吞服、劑量準確且可靈活調整劑量等優點,可適用于兒童、吞咽困難等患者用藥。根據臨床用藥需求,微片可開發成速釋、緩釋、腸溶微片等。微片可充填于膠囊中或灌裝于袋、瓶內,根據需要可配置計數器以準確計量給藥的微片數量。
本指導原則適用于新藥和仿制藥的藥學研究,重點闡述處方工藝開發、質量控制、穩定性研究等方面研究的技術要求。
本指導原則僅代表藥品監管機構當前的觀點和認知,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約束力。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本指導原則中的相關內容將不斷完善與更新。
二、總體考慮
申請人應根據臨床目標人群的用藥需要,合理研究確定微片的單片載藥量和尺寸,便于臨床給藥劑量的調整、防止患者吞咽時出現嗆咳、咀嚼導致破碎等風險。微片尺寸包括直徑和厚度等,直徑厚度比通常為1;為避免患者咀嚼破壞微片結構改變藥物溶出行為,建議微片直徑更小。同時申請人應遵循《兒童用藥(化學藥品)藥學開發指導原則(試行)》、《兒童用藥口感設計與評價的技術指導原則(試行)》、ICH Q8等相關技術要求,選擇適合臨床目標人群的輔料種類及用量,合理設計生產工藝,研究確定有效的過程控制措施、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
三、處方及生產工藝
(一)處方研究
基于劑型特點和臨床治療需求,輔料選擇時應重點關注影響輔料流動性、可壓性等功能性指標,同時參照《兒童用藥(化學藥品)藥學開發指導原則(試行)》等指導原則選擇適合臨床目標人群的輔料種類和用量。還需關注原料藥的晶型/晶癖、密度、粒度及粒度分布等影響流動性的指標。
按照ICH Q8等技術指導原則,科學設計實驗。處方研究中需關注混合物料的流動性、填充性、可壓性(需關注低壓力下成片的可行性),通過研究確定合理處方,明確原輔料關鍵理化特性,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對于需要提高適口性、改變藥物的溶出行為或基于生產等需要,可對微片進行包衣。
(二)生產工藝
微片的生產流程同普通片劑,通常采用粉末直接壓片、濕法制粒壓片、干法制粒壓片等生產工藝。微片生產和質量控制方面較普通片劑有更多的要求,應通過研究建立良好控制微片質量的工藝控制要求,混合工序應關注混合物料的流動性和可壓性;壓片工序是微片與普通片區別最大的操作單元,微片單個沖頭上含多個沖針,在工藝設計時需重點考慮壓片機的精度、穩定性等性能,選擇適合的沖模的材質及質量;微片充填工序需關注微片重量、充填粒數的準確性。
申請人應根據制劑特性,基于已有的生產經驗、知識,按照ICHQ8等技術指導原則進行工藝研究,確定關鍵生產步驟、工藝參數及其可接受范圍,建立合理的工藝控制措施和關鍵中間產品的內控標準。
2.1 混合/制粒
采用粉末直接壓片工藝,根據產品工藝特點建議對例如混合工序的加料順序、混合速度與混合時間或總混合轉數等參數進行研究。在工藝開發階段根據分析方法的靈敏度、取樣裝置的適用性,選擇盡可能少的取樣量考察混合均勻度,積累數據,根據工藝研究、工藝驗證等研究驗證數據確定合理的商業化生產混合均勻度取樣量。在工藝驗證階段,混合均勻度應增加取樣點數量。
采用制粒壓片工藝,根據產品工藝特點建議對例如制粒工序的制粒參數、篩分工序的目數、混合工序的加料順序、混合速度及時間等參數進行研究?;旌暇鶆蚨纫笸勰┲苯訅浩に嚒8鶕|量控制需要,建議對不同粒度范圍中間產品的藥物含量進行研究,基于后續生產步驟的質量控制建立合理的控制策略。中間產品需具有符合微片壓片要求的流動性和粒度。流動性通常采用休止角/卡爾指數等進行評價。
2.2 壓片
壓片模具是壓片工序關鍵部件,由于微型片劑的直徑通常小于3毫米,建議壓片模具的選擇關注以下內容:1)沖模弧度:微片的外觀包括平面型、平面斜邊、平面弧邊,和雙凸面型。平面斜邊和平面弧邊為微片常見外形,可承受更高的額定壓力。2)精度:需嚴格控制精度(精確至微米)以確保沖針與中模沖孔的準確對位。3)材質:一般選用硬度高的材質,如6CrW2Si(6鉻鎢2硅)。4)組合方式:分為整體型和組裝型,其中整體型沖針破損后無法更換,整個沖模無法繼續使用;組裝型可以更換受損沖針,具有靈活性,且沖桿和螺旋頭為組合結構,可以有效防止卡頓,壓片時受力更均勻,減少沖頭磨損和片重波動。組裝型沖針又可分為銷固定型、外嵌型和內嵌型,其中內嵌型易拆裝,可快速更換沖針。5)壓片模具組裝:需要關注壓片機組裝過程的規范性、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沖頭與模圈受損現象,建議制訂嚴格的驗收標準、驗收程序和維護保養規劃。6)生產中的監控:沖針數量多且細,出現磨損或斷裂的風險高,為避免損壞,應有嚴格的加工強度、精確度、機械穩定性。需要特別關注沖針受損情況,可通過壓片壓力或微片硬度的波動、微片或沖針外觀的變化進行監測,或采用金屬檢測器等進行檢查。
在工藝研究和驗證階段,應制定合理的過程控制,可以基于模具沖針數量、壓片生產的時間,確定合理的取樣頻率和取樣數量。微片的重量差異可直接影響含量均勻度和給藥劑量的準確性,通常單粒重量差異應不超過15%,限度范圍需依據臨床用藥需求和質量控制的需要合理設定。
2.3 包衣工藝
微片包衣工藝包括流化床包衣和鍋包衣,需科學設計實驗,根據產品工藝特點確定例如包衣工藝的進風溫度和霧化氣壓、產品溫度、噴液速率、進風量、包衣增重等參數。
2.4 充填工藝
微片充填的計數主要為在線控制,通常采用計量盤+激光數粒、計量盤+集成攝像計數等方式,采用有效手段控制充填工序的微片充填誤差。根據臨床單次給藥劑量的需要,選擇膠囊、鋁塑復合袋等進行充填;對于多劑量給藥的制劑,可選擇瓶裝,并采用自動計數裝置或手動計數裝置,關注計數的準確性。最終制劑應符合相應的質量控制要求的規定。
2.5 批量
微片充填于膠囊、鋁塑復合袋等的,批量按最終成品數量計,可參照《化學仿制藥注冊批生產規模的一般性要求》。
四、質量研究與質量控制
微片的關鍵質量屬性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性狀、重量差異、含量、含量均勻度、溶出度、有關物質及微生物限度等,按照化學藥品質量控制相關指導原則開展研究。通常以單個制劑單元或單次服用的最小劑量(二者取其小)微片數作為一個單位進行溶出行為、含量均勻度或重量差異研究。由于微片和普通片相比比表面積較大,可能存在與普通片溶出行為不一致的情況。
五、穩定性
按照ICHQ1、《化學藥物(原料藥和制劑)穩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修訂)》等開展微片穩定性研究。對于開啟后需多次使用或多劑量包裝的產品,應結合臨床使用情況、參考相關指導原則進行使用中穩定性試驗。對于需將微片與軟食、飲料等混合使用的,建議參考相關技術要求,使用臨床可能用于輔助給藥的軟食、飲料進行相容性研究,考察時間應涵蓋臨床給藥時間,考察指標應包括含量、有關物質、溶出行為等,根據研究結果在說明書中明確制劑在臨床使用中的具體給藥方法。對于研究顯示可能影響生物利用度的,需關注混合后服用對體內生物利用度的影響。
六、參考文獻
1.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兒童用藥(化學藥品)藥學開發指導原則(試行)》.2020年12月.
2.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兒童用藥口感設計與評價的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022年10月.
3.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化學藥物(原料藥和制劑)穩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2015年02月.
4.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70, 2012. Annex5. Development of paediatric medicines: points to consider in formulation [R]. 2012.
5. ICH Q1A(R2):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 February 2003.
6. ICH Q8(R2):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ugust 2009.
7. FDA. Guidance: Use of Liquids and/or Soft Foods as Vehicles for Drug Administration: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Selection and In Vitro Methods for Product Quality Assessments(2018).
8. FDA. Guidance: Size of Beads in Drug Products Labeled for Sprinkle(2012).
9. Alfred C. F. Rumondor, David Harris, Francis Flanagan. Minitablets: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American Pharmaceutical Review. Saturday, July 30, 2016.
10.劉涓,任連杰.兒童用藥新劑型—微片的評價和思考[J].藥學與臨床研究. 2021;29(5).
來源:CDE
原文下載:微型片劑(化學藥品)藥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