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至此,2020全國兩會正式結束。比較特別的是,今年兩會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醫藥行業將如何迎接新的機遇、新的挑戰?
一、醫改
減輕患者負擔,保障患者病有所醫的目標永遠是所有醫藥人奮斗的使命,為此,今年兩會醫保改革仍然代表們最關注的焦點。
· 用藥保障
1、放寬醫保談判藥品上市時間限制,讓患者更快獲得國內自主研發創新的優質藥品。
2、由國家牽頭成立國家癌癥防治工作機構,把療效確切、患者急需的靶向用藥納入保障體系。
3、對長期用藥、大量用藥務必有足夠的儲備,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老年病。
4、對農村老年人患病報銷政策性傾斜,改善農村用藥相對缺乏的局面。
5、建立罕見病專項救助項目、引導商業保險進入支付機制、降低罕見病患者個人支出等。
· 預防
從醫?;鹬性O立健康預防費,用于參保群眾的健康預防管理,從源頭上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減緩基金支付壓力。
· 支付
1、推進醫保在線支付,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支付體系,解決群眾掛號難、看病難、買藥貴的問題。
2、加快推行跨省異地門診直接結算系統;建立統一的談判藥品跨省異地結算政策;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手段。
3、建立差異化年度繳費機制,合理引導群眾參保繳費預期。同時,對多年堅持參保又不發生醫療費用的人,可適當降低繳費標準,鼓勵大家保護身體,不生病或少生病。
二、公共衛生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劇烈地沖擊了公共衛生安全。構建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成為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以及代表們強烈呼吁盡快解決的重要事項!
·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
堅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制,完善傳染病直報和預警系統,堅持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
· 代表心聲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建議:將武漢封城日(2020年1月23日)設立為“國家公共衛生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建立“平戰結合”防控救治體系,在全國各大城市尤其在千萬級人口規模以上的城市布局國家應急醫學或者是戰略儲備中心。
中國醫療器械公司董事長于清明:聯合發改、工信、衛健、公安、交通等多部門及重點企業。建立指揮有力、責任明確、響應迅速的公共防控體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加強完善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包括疫情、災情的社會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三、醫護保障
疫情讓更多人看到中國醫護人員的付出與偉大,頻頻的傷醫事件也一再觸目驚心。為醫生減負,提高醫護待遇,保障醫護安全、 增加醫護人員獲得感成為今年兩會熱議話題。
· 醫護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醫療糾紛不僅是醫患矛盾,暴力傷醫就是犯罪。
其它建議:
1、落實法律精神,加強公眾法律意識和行為約束的培養,從法治層面確保醫務人員獲得制度性尊重;嚴厲打擊傷醫殺醫事件,堅決反對和遏制傷醫辱醫行為,真正維護正常醫療秩序。
2、加大對醫護正面典型宣傳,引導全社會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同時,進一步強化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廣大醫務人員切實做到規范執業。
· 薪酬待遇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幫助醫務人員實現技術性和制度性雙重減負。
其他建議:
1、加快完善我國醫護人員醫療養老保障體系,特別是編制外醫護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
2、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白衣戰士們提供支持保障。
3、建議出臺政策,為醫護人員購買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強化醫護人員的職業保障。
4、支持地方部門及醫療機構實施符合醫護職業特點的激勵分配、評聘晉升、傾訴溝通等機制。
四、互聯網+醫療
新冠疫情爆發后,借助互聯網平臺的遠程問診、復診送藥、遠程治療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極大支持。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還十分不足。
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加快智慧醫院建設的建議,幫助醫務人員“技術性減負”,實現患者精細化管理,彌補城鄉差距。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加強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的頂層設計,把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建設列入醫療健康領域“十四五”規劃。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利用AI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的全國應用推廣。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依托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疫情、醫療、交通、通信、旅游等各類數據,形成一套自動化、智能化的疫情大數據協同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實現疫情在線健康狀況監測、在線復診、隨訪監控。
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建立統一的“病患大數據分析中心”,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動態研判生化數據、醫學影像等關鍵信息,確立苗頭性問題早發現、早預警、早介入的機制。
五、中醫藥
發揮我國醫療優勢,補齊中醫藥發展短板,打造中西醫藥結合的健康中國“雙保險”屏障”成為今年兩會熱議話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開展執法檢查;加快新型冠狀病毒疫苗III期臨床試驗;科學合理實施“西醫師中藥處方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增加中醫藥防治。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建議每一個縣都要建立二甲或者三乙類的中醫醫院。
以嶺藥業總經理吳相君:大力開展中醫“治未病”理念教育,推動中醫藥早期介入慢性病治療,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群眾覆蓋面。
步長制藥總裁趙超:建立中醫藥臨床評價體系與指導原則。此外,目前中藥注射劑市場魚龍混雜,應鼓勵優勝劣汰。
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完善中醫藥體系,“醫”大膽進入細胞,“藥”大膽進入分子領域。
六、醫藥創新
醫藥創新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堅持創新研發并非易事,需要多方保障。
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鏡人:創新藥和傳統中藥創新應雙管齊下。
恒瑞醫藥孫飄揚:發展商業保險,為創新藥上市后的市場潛力提供基礎保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延長創新藥專利保護期及加強創新藥數據保護。
齊魯制藥總裁李燕:完善鼓勵供應鏈上游能力的建設,醫藥創新應提高到國家戰略位置。
人福醫藥董事長李杰:給研發“創新藥”特定稅收優惠。
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建設我國生物安全科學和產業創新中心。保證“做出好藥,能掙錢”的機制存在,激勵企業創新。
防潮醫藥包裝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采取平行審批、線上核查同步進行等措施,進一步加快國產創新藥的審評審批速度。
華海藥業董事長陳保華: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藥品關聯審評審批制度。
復星醫藥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以芳:建議醫保目錄調整每年進行一次。
七、疫苗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疫苗的重要性!
· 新冠疫苗
張伯禮院士:按照公共衛生重大安全事件反應響應機制,全力以赴、特事特辦,加快新冠病毒疫苗III期臨床試驗。
華蘭生物董事長安康:規范整合行業,樹立國產疫苗信心。為了有效應對突發疫情,進一步出臺應急預案和措施,對重點人群和疾病建立長期的預防機制。
· 其它疫苗
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局長于魯明:建議將HPV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9-14歲女孩免費接種),努力將宮頸癌疾病對我國女性的威脅降到最低。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騫芳莉:建立健全疫苗儲備制度體系;加強疫苗產業體系頂層設計以及資金支持。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利用物聯網保障疫苗安全保證疫苗的所有信息可顯示、可追溯。
八、急救設施設備
一系列公共場所猝死的新聞一再引發關注,因此,急救設施設備保障成為代表們強烈呼吁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齊魯制藥總裁李燕:普及急救知識、培訓急救技能、配置急救設備、修改補充相關法律,以爭取病患院前救治速度與救治成效的最大化。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加強孩子疾病科普與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教育,帶動提升家庭健康素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陳美香主任:制訂專門法律條款,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御體系建設,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提高公民自我防護能力。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盧林醫師:把院前急救、社會急救與院內急救同為“三位一體”的急救醫療服務理念作為立法指導思想,力求解決社會反響強烈的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