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方法的進展主要源于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等基礎研究及電子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發展。臨床生物化學已從過去的手工滴定、化合物顏色反應進入一個全新的自動化微量分析時代。主要使用的生化試劑技術有:
1.生化分離與分析技術
近20年來生化分析發展快速。光譜技術已從單一的比色法發展為分光光度法、透射比濁法、原子吸收和火焰發射光譜法、分子熒光光譜法。分離技術除了一般的離心和超離心技術外,在層析和電泳技術方面有更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層析技術如薄層層析、凝膠層析、離心交換層析、親和層析、氣相層析、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HPLC以其快速、高分辨率在微量代謝物、藥物檢測方面更勝一籌。電泳技術中紙電泳、醋酸纖維膜電泳的應用已明顯減少,瓊脂糖電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在蛋白質分離方面的應用增多。等電聚膠電泳、毛細管電泳也在某些臨床化學實驗室開展。
傳統醫藥包裝
2.自動分析與酶法分析
30年前,我國臨床主要采用固定時間測定酶活性,而近20年我國臨床生化檢測跨越了國外采用分光光度法連續監測酶活性的手工階段,而一步到位引進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動力學法連續監測酶活性。新方法的采用,使可分析的酶范圍擴大,測定準確度和精密度提高,為臨床提供更廣泛的信息;同時自動化分析促進了酶法對代謝物測定的研究與應用,許多體內的生化反應被模擬,過去采用強堿、強酸、火焰等比較激烈的化學反應被摒棄,代之以溫和、快捷、無污染的代謝物酶法測定。離子選擇電極的應用日益增多,并作為模塊組合參與自動化分析。干化學分析由于具有簡便、快捷、準確的優點,也在國內的許多實驗室,特別是急診室廣泛采用。
檢測試紙卡
3.免疫化學分析
我國70年代開展了放射免疫分析,建立了甲胎蛋白、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胰島素的放免測定技術。近20年來,隨著免疫學研究的進展,特別是80年代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的廣泛應用,免疫濁度法、酶免疫等檢測技術迅速發展,臨床化學、免疫學學科與技術之間的交叉和相互滲透,使越來越多的臨床化學檢驗采用了免疫學技術,如ApoAI,ApoB等載脂蛋白,脂蛋白(a)、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紅蛋白、肌鈣蛋白、微量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α1-微球蛋白、銅藍蛋白等特種蛋白的測定,多種激素和治療藥物的測定也可采用免疫化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