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家醫保局就《2022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及相關文件公開征求意見。目錄調整范圍包括納入鼓勵仿制藥品目錄及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兒童用藥獲重點關注。6月17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藥審中心)啟動兒童用藥技術審評臨床專家咨詢委員會遴選工作,并就《兒童用藥口感設計與評價的技術指導原則(公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6月21日,藥審中心發布《兒童用藥溝通交流申請及管理工作程序(征求意見稿)》,進一步細化兒童用藥溝通交流管理。一系列鼓勵兒童用藥研發生產的舉措得到業界熱烈反響。
近年來,我國兒童用藥保障工作明顯加強,鼓勵兒童用藥創新研發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2021年有47個兒童用藥獲得上市批準。兒童用藥正加速可及。國家藥監局近期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兒童用藥獨占期,今年6月發布的《2021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審評資源進一步向兒童用藥等注冊申請傾斜。藥審中心主任孔繁圃介紹,今年前4個月,兒童用藥審批任務完成量較去年同期增長達90.91%,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加速審評回應兒科臨床需求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由藥審中心與中國食品藥品國際交流中心共同舉辦、全球同步直播的首屆促進中國兒童用藥研發與科學監管交流會吸引了近3萬人次觀看,反映出各方對兒童用藥研發與監管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熱切關注。
“兒科不同疾病領域面臨不同的用藥問題。”會上,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在主題報告中指出臨床面臨的用藥難題是,對于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缺乏適宜低齡兒童的劑型和規格,血液腫瘤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缺乏中國兒童用藥數據,兒童罕見病患者則面臨著“境外有藥、境內無藥”或“無藥可用”的困境。
破解兒童藥物專用品種少、適宜劑型少的難題,激發企業研發動力是關鍵。為此,藥審中心多措并舉優化兒童用藥審評審批機制,切實提升審評效率。“2021年以來,我們對臨床急需的兒童用藥實施優先審評,還專門設立了‘兒童用藥’特殊標識,審評時限縮短了35%。”孔繁圃介紹。2021年以來,藥審中心將兒童用藥審評工作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組建兒童用藥專項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進一步優化審評資源配置,加快兒童用藥上市。
由于兒童人群的特殊性,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往往面臨劑型設計、規格選擇、安全性評估、臨床試驗設計等難點,兒童用藥審評標準體系及評價方法建設可有效指導企業進行科學研發。藥審中心加大對兒童用藥研發技術指導原則體系建設的推進工作,累計發布12項技術指導原則,涉及真實世界研究、臨床藥理學研究、改良型新藥臨床試驗等業界關注熱點。
截至目前,藥審中心已初步形成以著力解決兒童藥難題為核心目標,以創新藥、進口藥、仿制藥研發與申報工作程序為三套標準流程,以優先審評、技術指南、溝通交流等為助力措施的系統工作模式。
加速審評的一系列舉措成效明顯。近年來,輪狀病毒疫苗、利司撲蘭口服溶液用散以及化學仿制藥尼替西農膠囊等兒童用藥品種獲批上市,或填補了國內治療藥物的空白,或為兒童用藥提供了適宜劑型,更好地滿足了兒科臨床用藥需求。
革新技術方法在探索中前行
臨床試驗是評價藥物獲益風險比的關鍵。長期以來,兒童藥臨床試驗面臨兒童受試者招募、安全和利益保護難等問題,在兒科人群開展大規模確證性臨床試驗難度極大。監管機構、企業、研究機構都在積極探索通過新方法和新技術,最大程度利用已有數據來獲得藥物在兒童中合理使用的證據,為兒童用藥研發注入創新活力。
真實世界數據引入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案。“藥審中心與海南省藥監局合作,正在開展真實世界證據支持已上市藥品擴展兒童應用的試點工作。”藥審中心化藥臨床一部部長楊志敏介紹,近年來,真實世界研究理念已被引入我國兒童用藥研究與評價技術流程中,并在補充完善已上市藥品說明書信息、解決臨床經驗性給藥問題方面得到探索性應用。
藥審中心與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合作設立“上市藥品說明書中兒童用藥信息規范化項目”,利用兒童醫療機構數據資源,采用真實世界研究方法,研究篩選建議修訂說明書的品種清單和具體修訂內容。在此基礎上起草的《已上市藥品說明書增補兒童用藥信息工作程序》和《藥審中心關于已上市藥品說明書增補兒童用藥信息的工作流程》于4月21日公開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收到多個機構積極反饋。楊志敏表示,標準化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將助推解決兒科臨床普遍存在的說明書兒童用藥信息增補或修訂滯后問題。
得益于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免疫細胞治療產品、基因治療產品為一些嚴重及難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也讓血液腫瘤病、先天性疾病等患兒看到了新希望。近幾年,可用于青少年血友病A的首個國產重組人凝血因子Ⅷ、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等藥品陸續上市,給我國患兒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與此同時,利用成人數據外推兒科人群、兒童生理藥代動力學(PBPK)模型等新方法指導兒童用藥劑量選擇和優化以及兒童臨床試驗設計等也在深入探索中,探討3D打印、精準計量微片、凍干口崩片等技術在國內兒童適宜劑型及專用藥品研發中的價值,為固體制劑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頂層設計支持推動創新實踐
據悉,為了進一步完善兒童用藥臨床試驗和安全性評價標準,為兒童用藥研發和審評提供重要技術支持與審評依據,藥審中心今年年初就將兒童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基于生理的藥動學模型(PBPK)在兒科人群藥物研發中應用、兒童用藥口感設計與評價、化學藥品說明書及標簽藥學信息撰寫(含兒童用藥信息)等4項兒童用藥專項指導原則的制定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計劃。
今年藥審中心還啟動了兒童用藥技術審評專家咨詢委員會的遴選工作,進一步擴大專業領域和專家力量,并通過已上市藥品說明書規范、臨床急需的原研兒童藥進口、兒童用藥相關政策研究等專項任務范圍的拓展鏈接,保持與國際標準共識同步、與國家政策導向同步、與臨床需求變化同步、與技術更新發展同步的長效機制,不斷激發企業創新發展新活力。
“不過僅憑優先審評政策及技術指導原則方面的利好機制推力還不夠。”楊志敏坦言,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有效經驗來看,專門針對兒童用藥研發、數據保護、定價、醫保等的一系列政策保障有助于最大程度激發企業的研發積極性。
在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文看來,對兒童用藥給予專利保護政策,將有效保障產品的利潤空間,促進企業積極投入兒童用藥研發,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從法律層面明確兒童用藥相關具體要求。
作為臨床端,倪鑫建議,推動我國兒童用藥創新研發,需要制訂相應激勵措施,加強科學研究技術標準的支撐,使得兒科臨床需求及科研成果快速順利地向藥品研制階段轉化,盡快服務于兒科臨床用藥需求。
剛剛結束公開征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對相關兒童新藥給予市場獨占期,這在引導激勵企業開發兒童用藥方面邁出了積極的一步,也回應了業界的期待。
在相關部門多項政策共同推動下,以兒科臨床需求為導向的藥品研發思路有望打開新局面,臨床上“兒童吃藥靠掰,用量靠猜”的困局有望早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