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B00412004—2015
藥品包裝材料生產廠房潔凈室(區)的測試方法
Test for Clean Rooms(Areas)Producing Pharmaceutical Packaging Materials
原文下載:
本標準適用于藥品包裝材料生產廠房潔凈室(區)的測試。
【定義】
a.潔凈室 clean room 對空氣懸浮粒子及微生物濃度受控的房間或區域。它的建筑結構、裝備和使用應具有減少室內誘入、產生及滯留污染源的功能。室內其他有關參數如溫度、濕度、壓力等按要求進行控制。
b.單向流 unidirectional airflow 指空氣朝著同一個方向,以穩定均勻的方式和足夠的速率流動的氣流。與水平面垂直的叫垂直單向流(vertical unidirectional airflow),與水平面平行的叫水平單向流(horizontal unidirectional airflow)。單向流能持續清除關鍵操作區域的顆粒。
c.非單向流 non-unidirectional airflow 具有多個通路循環特性或氣流方向不平行的氣流。
d.懸浮粒子 airborne particle 用于空氣潔凈度分級的空氣懸浮粒子尺寸范圍在 0.1~5.0 μm 的固體或液體粒子。
e.潔凈度 cleanliness 以單位體積空氣中某一粒徑粒子的數量來區分的潔凈程度。
f.隔離操作器 isolator 指配備 A 級或更高潔凈度級別的空氣凈化裝置,并能使其內部環境始終與外界環境(如其所在潔凈室和操作人員)完全隔離的裝置或系統。
(7)t 分布 t distribution 正態總體中的一種抽樣分布,其分布函數為:
t = 總體平均值 ? 樣本平均值
標準誤差
(1)置信上限(UCL)upper confidence limit 從正態分布抽樣得到的實際均值按給定的置信度(本標準為 95%)計算得到的估計上限將大于此實際均值,則稱計算得到的這一均值估計上限為置信上限。
(2)菌落 colony forming units 細菌培養后,由一個或幾個細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細菌集落,縮寫為
CFU,通常用個數表示。
(3)浮游菌 airborne microbe 通過收集懸游在空氣中的生物性粒子于專門的培養基,經若干時間, 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讓其繁殖到可見的菌落計數。單位體積空氣中含浮游菌菌落數的數量,以計數濃度表示,單位是 cfu/m3。
(4)沉降菌 settling microbe 通過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氣中的生物粒子于專門的培養基,經若干時間,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讓其繁殖到可見的菌落計數。單位體積空氣中含沉降菌菌落數的數量,以計數濃度表示,單位是 cfu/m3。
(5)潔凈工作區 clean working area 指潔凈室(區)內離地面高度 0.8~1.5 m(除工藝特殊要求外) 的區域。
(6)潔凈工作臺 clean bench 能夠保持操作空間所需潔凈度的工作臺,或與之類似的一個封閉圍擋工作區。
(7)潔凈工作服 clean working garment 把工作人員產生的粒子限制在最小程度所使用的發塵量少的潔凈服裝。
(8)靜態 as-rest 指所有生產設備均已安裝就緒,但沒有生產活動且無操作人員在場的狀態。并且生產操作全部結束、操作人員撤出生產現場并經 15~20 分鐘(指導值)自凈后,潔凈區的懸浮粒子應當達到“靜態”標準。
(9)動態 operational 指生產設備按預定的工藝模式運行并有規定數量的操作人員在現場操作的狀態。
(10)檢漏試驗 leakage test 檢查空氣過濾器及其與安裝框架連接部位等的密封性試驗。
(11)高效空氣過濾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在額定的風量下,對粒徑大于等于
0.3 μm 粒子的捕集效率在 99.9%以上以及氣流阻力在 250 Pa 以下的空氣過濾器。
(12)自凈時間 recovery time 潔凈室被污染后,空氣凈化空調系統開始運行至恢復到穩定的規定室內潔凈度等級的時間。
(13)驗證 validation 證明任何程序、生產過程、設備、物料、活動或系統確實能達到預期結果的有文件證明的一系列活動。
(14)再驗證 revalidation 為了重新確定工藝的可靠性而重復進行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驗證試驗。
(15)糾偏限度 action levels 對于受控的潔凈室(區),由使用者自行設定懸浮粒子和微生物含量等級。當測試結果超過規定等級時,應啟動監測程序對該區域的懸浮粒子和微生物污染情況立即進行跟蹤。
(16)警戒限度 alert levels 對于受控的潔凈室(區),由使用者自行設定一個懸浮粒子和微生物含量等級,從而給定了一個與正常狀態相比最早報警的偏差值。當超過該最早報警的偏差值時,應啟動保證工藝或環境不受影響的程序及相關措施。
【人員的職責及培訓】 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與測試、維護有關的人員,應該定期接受與潔凈室(區) 生產有關的培訓,其中包含涉及到的衛生知識和基本微生物知識。如果沒有接受過這種訓練的外來人員(包括建筑或維護的人員)必須進入潔凈室(區),那么必須對他們進行指導和監督。
參與動物組織或微生物試驗的人員一般情況下不宜進入潔凈室(區),除非有相應的嚴密措施和明確的規程指導。對進入潔凈室(區)的人員應有相應的衛生標準,所有工作人員應隨時報告非正常的污染(身體灰塵或疾病),并進行每年一次的體檢。
潔凈室(區)的測試人員應進行本專業的培訓并獲得相應資格后才能履行對潔凈室(區)測試的職責。
【儀器裝置】
(1)在適當的情況下,對潔凈室(區)的測試儀器的需求和功能進行評估,減少潛在的測試隱患;
(2)測試儀器必須滿足有效操作及使用精度要求,滿足測試的重現性,滿足性能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滿足校驗的要求和便于維護保養;
(3)若必需,則為測試儀器安裝預警系統,有安全防護措施和明確的標識;
(4)在用的測試儀器必須校驗合格,且在使用有效期內。
【人員和物品的出入限制】
(1)在潔凈室(區)內,所需操作人員在不影響生產的條件下應考慮最小數量,以避免人員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2)應當按照操作規程更衣和洗手,盡可能減少對潔凈區的污染或將污染物帶入潔凈區;
(3)工作服及其質量應當與生產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區的潔凈度級別相適應,其式樣和穿著方式應當能夠滿足保護產品和人員的要求,各潔凈區的著裝要求規定如下:
D 級潔凈區:應當將頭發、胡須等相關部位遮蓋,應當穿合適的工作服和鞋子或鞋套,應當采取適當措施,以避免帶入潔凈室(區)外的污染物;
C 級潔凈區:應當將頭發、胡須等相關部位遮蓋,應當戴口罩。應當穿手腕處可收緊的連體服或衣褲分開的工作服,并穿適當的鞋子或鞋套,工作服應當不脫落纖維和微粒;
A/B 級潔凈區:應當用頭罩將所有頭發以及胡須等相關部位全部遮蓋,頭罩應該塞進衣領內,應當戴口罩以防散發飛沫,必要時戴防護目鏡;應當戴經滅菌且無顆粒物(如滑石粉)散發的橡膠或塑料手套, 穿經滅菌或消毒的腳套,褲腿應當塞進腳套內,袖口應當塞進手套內。工作服應為滅菌的連體工作服,不
脫落纖維或微粒,并能滯留身體散發的微粒。
個人外衣不得帶入通向 B 級或 C 級潔凈區的更衣室。每位員工每次進入 A/B 級潔凈區,應當更換無菌工作服;或每班至少更換一次,但應當用監測結果證明這種方法的可行性。操作期間應當經常消毒手套, 并在必要時更換口罩和手套。
潔凈區所用工作服的清洗和處理方式應當能夠保證其不攜帶有污染物,不會污染潔凈區。應當按照相關操作規程進行工作服的清洗、滅菌,洗衣間最好單獨設置。
(4)物品進出潔凈區域應設置緩沖設施,宜采用氣閘或連鎖裝置。
【測試指導原則】
(1)在進行測試之前,應先確定待測區域、測試狀態、儀器設備、測試規程、采樣點位置、評價標準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2)建立環境監測程序,這樣才能證實設備以及產品的接觸環境是潔凈和衛生的,并可以確定潛在的污染物是否能被控制到適當水平,確保消毒劑保持對微生物群的效力,書面的監測程序應有科學的取樣時間表,包括采樣點位置及頻次,此外,最高微生物限度和發現樣品超過這一限度時采取行動的明確過程均應確定。
【測試法】
(1)溫度與相對濕度的測試
①測試之前空氣凈化系統應至少已連續運行 24 小時,且系統處于穩定和正常運行的狀態,測試人員在采樣時也應注意站在測試儀器的下風側,并應盡量少活動。
②若局部為恒溫恒濕區域,則必須在測試記錄中注明,并按規定布置采樣點和計算偏差,采樣點布置如下:若非恒溫恒濕潔凈室(區),則采樣點為離地 0.8 m、距墻 0.5 m 的室內中心位置;若為恒溫恒濕度潔凈室(區),則應符合以下規定:
?每次測試間隔不大于 30 分鐘;
?室內采樣點布置應包括送回風口處、恒溫工作區具有代表性的地點(例如沿著工藝設備周圍布置或等距離布置);
?采樣點一般應布置在距墻面大于 0.5 m,離地面 0.8 m 的同一高度上,也可以根據恒溫區的大小, 分別布置在離地不同高度的幾個平面上;
?采樣點數應符合表 1 規定。
表 1 溫度與相對濕度采樣點數
波動范圍 室面積≤50 m2 每增加 20~50 m2
Δ t=±0.5 ℃~±2.0 ℃
5 個
增加 3~5 個
Δ RH=±5%~±10%
Δ t≤±0.5 ℃
采樣點間距不應大于 2 m,采樣點數不應少于 3 個
Δ RH≤±5%
③采用直接讀數法,從而評定該潔凈室(區)的溫度與相對濕度。若使用電子元件支持的數字式溫度與相對濕度計,則儀器開機預熱至穩定后,方可按儀器說明書的規定對儀器進行校正,并選定相應的測試量程范圍,宜將溫度和相對濕度計的測試探頭盡量與采樣點保持水平面一致,在確認讀數穩定后方可開始測試。
④應同時測試室外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值。
⑤對于無恒溫恒濕要求的潔凈室(區),溫度與相對濕度的采樣數據與標準對比后得出合格與否的結論。對于有恒溫恒濕要求的潔凈室(區),判斷溫度與相對濕度是否符合標準應同時滿足:室溫波動范圍與各采樣點的各次溫度測試數據中偏差控制點溫度的最大值一致,占采樣點總數的百分比整理成累積統計曲
線,若 90%以上的采樣點的偏差值在室溫波動范圍內,則為符合規定,反之則不合格,相對濕度的波動范圍可按室溫波動范圍的規定執行。
⑥若同時測試兩個項目以上時,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測試宜在最先進行,有利于綜合評估溫度與相對濕度對其他項目的影響;太低的相對濕度會導致靜電問題,使灰塵吸附在金屬表面,而相對濕度過高時,微生物污染的風險顯著增大;對于潔凈室(區)的加濕處理,應使用高質量的水以避免污染。
(2)換氣次數的測試
①對于非單向流潔凈室(區),對每個送風口測試送風量來換算出換氣次數。換氣次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潔凈室(區)送風量(m3 /h) 換氣次數(次/小時)= 潔凈室(區)體積(m3)
②采用空氣平衡熱輻射測量儀或風量罩,直接讀出每個送風口的送風量值(m3/h),潔凈室(區)內所有送風口的送風量之和即為潔凈室(區)送風量。
③對于非單向流潔凈室(區),也可采用風口法或風管法確定送風量,方法如下。
?風口法是在安裝有高效過濾器的送風口處,根據送風口形狀連接輔助風管進行測量。即用鍍鋅鋼板或其他不產塵材料做成與風口形狀及內截面相同,長度等于 2 倍風口長邊長的直管段,連接于風口外部, 在輔助風管的出口平面上,按最小采樣點數不小于 6 點均勻布置采樣點,用風速儀測定各采樣點風速。采樣點范圍為送風口邊界內 0.05 m 以內的面積,以所有采樣點風速讀數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平均風速;然后以送風口截面平均風速乘以送風口凈截面積求取風量。
?對于風口上風側有較長的矩形支管段,且已經或可以鉆孔時,可以用風管法確定風量。測量斷面應位于大于或等于局部阻力部件前 3 倍管徑或管徑長邊長的部位,也可以是局部阻力部件后 5 倍管徑或管徑長邊長的部位,對于圓形風管,應根據管徑大小將截面劃分成若干個面積相同的同心圓環,每個圓環設 4 個采樣點,圓環數量宜不少于 3 個,以所有采樣點風速讀數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平均風速,對于矩形風管, 可將風管截面劃分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截面,每個小截面盡可能接近正方形,邊長最好不大于 200 mm,以每個正方形的中心點作為采樣點測試風速值,但整個截面上的采樣點數不少于 3 個,以所有采樣點風速讀數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平均風速;然后,以送風口截面平均風速乘以送風口凈截面積求取送風量。
?截面平均風速換算成送風量的公式如下。截面平均風速 v :
∑vi
v = i=1
n
式中 v 為截面平均風速,m/s;
vi 為某一采樣點的風速(i=1,2,…,n),m/s;
n 為采樣次數,次。某一送風口的送風量 S:
S = v × 3600 × 風口截面積
④測試數據經過計算整理后,與標準值比較后得出結論。
(3)截面平均風速的測試
采用風速計直接測試。風速為 0.36~0.54 m/s(指導值)。
①對于垂直單向流潔凈室,測試時取離高效過濾器 0.3 m 垂直于氣流處的截面作為采樣截面,對于水平單向流潔凈室,測試時采樣點應取在距送風面 0.5 m 的垂直截面上,截面上的采樣點間距不宜大于 0.6 m,
均勻布點;采樣點數應不少于 5 個。
②測試風速時,宜用測定架固定風速儀,以避免人體干擾;若不得不用手持風速儀測試時,手臂應伸至最長位置,盡量使人體遠離采樣點;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的是,測試截面風速時測試儀器的測試元件前
后不能有遮擋物,否則就會導致數據失準或者無法測出風速。
③以所有測點的風速讀數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截面平均風速,并以截面平均風速的數值與標準對比得出合格與否的結論。截面平均風速 v 按本標準“測試方法”項下第(2)項“換氣次數的測試”中的“截面平均風速 v ”進行。
④截面風速不均勻度 βv 應按下式計算:
式中 βν 為截面風速不均勻度;
βv =
∑(v ? v )2
n ? 1
v
νi 為某一采樣點的風速(i=1,2,…,n),m/s;
n 為采樣次數,次;
v 為截面平均風速:m/s;
截面風速不均勻度 βν 不大于 0.25。
(4)氣流流型的測試
本項測試的目的是確認 A 級或 B 級區域的氣流流型和潔凈室與相鄰區域的氣流方向。方法按照 ISO 14644.3《Cleanrooms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Part 3 Test Methods》中 4.2.5 條款 Airflow direction test and visualization 中測試程序 B7 進行。
對于 A 級或 B 級區域的氣流流型測試,采用 MSP-2010 氣流可視化測試儀測試。將 MSP-2010 氣流可視化測試儀注滿注射用水,調節釋放蒸汽流量到 4 升/分鐘并達到穩定,將柱型蒸汽流放置于層流罩 LAF 下緩慢水平移動,觀察柱型蒸汽流的流動方向,用數碼影像記錄并文件化,同時確認氣流流型是否符合接受標準;對于潔凈室與相鄰區域的氣流方向測試,采用氣流方向測試棒,在潔凈室與相鄰區域的縫隙處釋放煙霧,用數碼影像記錄并文件化,同時確認是否符合接受標準。
(5)壓差和壓差梯度的測試
本標準定義的壓差值為被測潔凈室(區)與相鄰區域或相鄰室外大氣的氣體壓力差。
壓差測試應在風量平衡調節完畢后進行。為了測量相鄰區域的壓差,在整個測試過程中用微壓差計進行測量。測量時必須把所有門全部關緊,然后從潔凈室的最里面逐步向外測量,每一個房間相對于所有其他房間或區域的壓差均應測量,在測量時應特別注意每一個測點與其相鄰位置壓差的方向,同時在氣流流向圖上標明壓差梯度。
如果相鄰兩個房間或區域之間的壓差有接受標準,則用具體數值表示,無壓差要求則用“/”表示;“+”則表示“房間”的壓力高于“相對位置”的區域;“?”則表示“房間”的壓力低于“相對位置”的區域。測試時應盡量遠離送風口和回風口或其他可以影響壓差測量的因素。有不可關閉的開口與鄰室相通的潔凈室,還應測試開口處的兩端壓差,氣流流速和氣流流型等。
①若使用指針型微壓差計,則采用直接讀數法,并根據測試的壓差值評定該潔凈室(區)與相鄰區域的氣體壓力,若使用其他微壓差計,則應先調整水平,確認符合后方可進行,若使用電子元件支持的數字式微壓差計,則儀器開機預熱至穩定后,方可按說明書的規定對儀器進行校正,并選定相應的測試量程范圍。
②若可能,宜將微壓差計的連接管盡量與采樣點水平面一致,采樣點位置離地約 0.8 m 高度的水平面上,選擇在無渦流無回風口的位置,在確認讀數穩定后可開始測試。
③壓差值的采樣數據與標準比較得出合格與否的結論,測試壓差的同時應結合被測潔凈室(區)的換氣次數或截面風速的測試,有利于對潔凈室(區)進行綜合評價,A 級(ISO Class 5)以上潔凈級別的潔凈室(區)在開門時,若必需,則要監控門內 0.6 m 處的懸浮粒子的濃度。
(6)懸浮粒子的測試
采用計數濃度法,即通過測定潔凈環境內單位體積空氣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徑的懸浮粒子數,來評定
該潔凈室(區)的潔凈度等級。測試方法采用 ISO 14644.1《Cleanrooms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Part 1 Classification of air cleanliness》以及 GB/T 16292—2010《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懸浮粒子的測試方法》。為確認 A 級潔凈區的級別,每個采樣點的采樣量不得少于 1 m3。A 級潔凈區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為ISO 4.8,以≥5.0 μm 的懸浮粒子為限度標準。B 級潔凈區(靜態)的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為 ISO 5,同時包括表中兩種粒徑的懸浮粒子。對于 C 級潔凈區(靜態和動態)而言,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分別為 ISO 7 和 ISO 8。對于 D 級潔凈區(靜態)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為 ISO 8。
測試方法如下。
①最少采樣點數量 NL:
NL = A
式中 NL 為最少采樣點;
A 為潔凈室或被控潔凈區的面積,m2。
注:在水平單向流情況下,面積 A 為垂直于氣流方向的橫截面積。
靜態測試時,采樣點離地面 0.8 m 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勻布置。每點采樣 2~3 次。
②結果計算
采樣點的平均懸浮粒子濃度:
∑ xi
xi = i =1
n
式中
xi 為某一采樣點的平均粒子濃度,粒/m3;
xi 為某一采樣點的粒子濃度(i=1,2,…,n),粒/m3;
n 為某一采樣點上的采樣次數,次。
平均值的均值:
∑ xi
x = m=1
m
式中 x 為平均值的均值,即潔凈室(區)的平均粒子濃度,粒/m3;
xi 為某一采樣點的平均粒子濃度(i=1,2,…,L),粒/m3;
m 為某一潔凈室(區)內的總采樣點數,個。標準差 S:
( x ? x)2 + ( x ? x)2 + … + ( x ? x)2
S = i,1 i,2 i,m
(m ? 1)
式中 S 為平均值均值的標準誤差,粒/m3。
95%置信上限(95%UCL):
95%UCL = x + t
× ? s ?
0.95 ? m ?
? ?
式中 95%UCL 為平均值均值的 95%置信上限,粒/m3;
t0.95 為 95%置性上限的 t 分布系數,見表 2。
表 2 95%置信上限的 t 分布系數
采樣點數(m) 2 3 4 5 6 7 8 9 >9
t 6.3 2.9 2.4 2.1 2.0 1.9 1.9 1.9 —
注:當采樣點數多于 9 點時,不需要計算 95%UCL。
③接受標準為同時滿足以下兩條:
(1)每個采樣點的平均懸浮粒子濃度不得大于規定的級別界限,即 xi ≤級別界限;
(2)全部采樣點的懸浮粒子濃度平均值均值的 95%置信上限必須不大于規定的級別界限,即 UCL≤級別界限。
④任何潔凈室(區)的采樣點不得少于 2 個,每個選定的采樣點至少采樣一次,在一個區域內至少采
樣 5 次,不同采樣點的采樣次數可以不同,工作區的采樣點位置宜在離地 0.8 m 高度的水平面上,采樣點多于 5 點時,也可以在離地面 0.8~1.5 m 高度的區域內分層布置,但每層不少于 5 點。
⑤采樣管必須干凈,連接處不得有滲漏,采樣管的長度應根據允許長度確定,如果無規定時,不宜大于 1.5 m。對于單向流潔凈室(區),粒子計數器的采樣管口朝向應正對氣流方向,對于非單向流潔凈室(區),采樣器的采樣管口向上,采樣時應適當避開塵粒較集中的回風口,測試人員在采樣時也應在粒子計數器采樣管口的下風側,并盡量少活動。
⑥采樣管口置于采樣點采樣時,宜在粒子計數器確認計數穩定后方可開始連續讀數,粒子計數器的采樣管口與儀器工作位置宜處在同一氣壓和溫度下,以免產生測量誤差,采樣完畢后,儀器須自凈。
⑦應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樣過程的污染。靜態測試時采樣點可遵循均勻布置的原則,同時根據相應的潔凈度級別開展風險評估,確定動態監測的采樣點位置并推薦進行日常動態監控。
⑧若同時測試兩個以上項目時,懸浮粒子的測試宜在溫度和相對濕度、送風量(換氣次數)、壓差等項目結束后進行,以降低干擾。
(7)浮游菌的測試
采用計數濃度法。即通過收集懸游在空氣中的生物性粒子于專門的培養基(選擇能證實其能夠支持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經若干時間和適宜的生長條件讓其繁殖到可見的菌落計數,以判定該潔凈室的微生物濃度。測試方法采用 GB/T 16293—2010《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浮游菌的測試方法》。
若被測區域為潔凈度 A 級潔凈區(靜態或動態),B 級潔凈區(靜態)應滿足每個采樣點的最小采樣量不小于 1 立方米,應滿足最少采樣點和每個采樣點的最小采樣量的規定。
①最少采樣點數量 NL:
NL = A
式中 NL 為最少采樣點;
A 為潔凈室或被控潔凈區的面積,m2。
靜態測試時,采樣點離地面 0.8 m 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勻布置。每點采樣 1~2 次。同時根據相應的潔凈度級別開展風險評估,確定動態監測的采樣點位置并推薦進行日常動態監控。
②浮游菌采樣器一般采用撞擊法機制,可分為狹縫式、離心式或針孔式采樣器。狹縫式采樣器由附加的真空抽氣泵抽氣,通過采樣器的狹縫式平板,將采集的空氣噴射并撞擊到緩慢旋轉的平板培養基表面上, 附著的活微生物粒子經培養后形成菌落。離心式采樣器由于內部風機的高速旋轉,氣流從采樣器前部吸入從后部流出,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空氣中的活微生物粒子有足夠的時間撞擊到專用的圓形培養皿上,附著的活微生物粒子經培養后形成菌落。針孔式采樣器是氣流通過一個金屬蓋吸入,蓋子上是密集的經過機械加工的特制小孔,通過風機將收集到的細小的空氣流直接撞擊到平板培養基表面上,附著的活微生物粒子經培養后形成菌落。
③浮游菌采樣器一般采用φ 150 mm×15 mm、φ 90 mm×15 mm、φ 65 mm×15 mm 等規格的平板培養皿, 也可根據所選用的采樣器選擇合適的培養皿。培養基為肉湯瓊脂培養基或其他《中國藥典》認可的培養基。恒溫培養箱:必須是定期檢定的滿足相應的培養溫度及精度要求的培養箱。
④培養基的準備及滅菌:一般采用商品脫水培養基,臨用時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配制,并調節 pH 值使滅菌后培養基的 pH 值符合規定。若為自制培養基,原料應挑選,瓊脂凝固力應測定,以決定配制時的瓊脂用量,試劑規格應為化學純以上。培養基配制后應在 2 小時內按《中國藥典》規定的方法滅菌,避免
細菌繁殖。
⑤培養皿的制備:空白培養皿在注入培養基前應為無菌狀態,然后將配制滅菌后的培養基加熱熔化, 冷卻至 45 ℃左右時,在無菌操作的要求下將培養基注入培養皿,直徑為 150 mm 的培養皿不少于 60 ml 培養基,直徑為 90 mm 的培養皿不少于 20 ml 培養基。
⑥培養皿使用前的培養:待瓊脂凝固后,將培養皿倒置于 30~35 ℃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 48 小時以上, 若培養皿上確無菌落生長,即可供采樣用。
⑦對于單向流潔凈室(區),采樣器的采樣管口朝向應正對氣流方向,對于非單向流潔凈室(區),采樣器的采樣管口向上,采樣時應適當避開塵粒較集中的回風口,測試人員在采樣時也應站在采樣器采樣管口的下風側。
⑧應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樣過程的污染和其他對樣本可能的污染。測試狀態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必須在測試記錄中注明。
⑨在進行測試之前,應先對所用的培養皿進行檢查,確認沒有氣泡、無凹陷、無細菌生長并在使用有效期內;培養皿在使用前必須用消毒劑擦凈外表面。
⑩采樣器的采樣頭及蓋子應采用可以滅菌的材料,在進入潔凈室(區)測試前也應采用適當方式消毒。若必須進入 A 級潔凈室(區)采樣,整個設備要有措施保護,然后才能帶入相關潔凈室(區)。在開始采樣準備前,采樣器的采樣頭的內外表面宜用消毒劑擦拭,狹縫式和離心式采樣器應檢查采樣器的采樣管,嚴禁滲漏,內壁應光滑,采樣管應盡量減少彎曲,采樣管的內外壁都要消毒,檢查采樣器的流量顯示,并選定合適的采樣時間,儀器在消毒后,先不放入培養皿,開啟采樣器一段時間驅趕消毒劑的殘留物。
,測試人員在采樣時應避免接觸采樣頭和采樣管的內表面,在采樣器內放入培養皿后,取下培養皿的蓋子,避免被水滴或其他浮游物質污染,然后開啟采樣器;采樣過程結束后,蓋上培養皿的蓋子,取下培養皿,在采樣器上調換培養皿時,測試人員宜雙手消毒,也可戴無菌手套操作,每一個培養皿上都應作標識。
-全部采樣結束后,將培養皿倒置于恒溫培養箱中培養。采用大豆酪蛋白瓊脂培養基(TSA)配制的培養皿經采樣后,在 30~35 ℃培養箱中培養,時間不少于 2 天,采用沙氏培養基(SDA)配制的培養皿經采樣后,在 20~25 ℃培養箱中培養,時間不少于 5 天。每批培養基應有對照試驗,檢驗培養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選定 3 只培養皿作對照培養。用肉眼對培養皿上所有的菌落直接計數、標記或在菌落計數器上
點計,然后用 5~10 倍放大鏡檢查,有否遺漏。若平板上有 2 個或 2 個以上的菌落重疊,可分辨時仍以 2
個或 2 個以上菌落。
.用計數方法得出各個培養皿的菌落數后,用下式計算每個采樣點浮游菌的平均濃度:
平均濃度(cfu/m3)=菌落數(cfu)
采樣量(m3)
若某個采樣點的平均濃度大于級別上限,則必須對該區域重新消毒,再采樣 2 次,2 次必須均合格后才能判定合格。
/對于浮游菌的監控,應采用基于風險的原則設定糾偏限度和警戒限度,以保證潔凈室(區)的微生物濃度受到控制,操作規程中應當詳細說明結果超標時需采取的糾偏措施。應定期測試以檢查微生物負荷以及消毒劑的效力,并作趨勢分析。靜態和動態的監控都可以采用以上方法。
0若同時測試兩個以上項目時,浮游菌濃度的測試宜在其他項目結束后進行,以降低干擾。
1培養皿在用于測試時,宜同時進行空白試驗校正,避免培養皿運輸或搬動過程造成的影響。每次或每個區域取 1 個對照皿,然后與采樣后的培養皿(肉湯瓊脂)一起放入 35 ℃±2 ℃的培養箱內培養 48 小時以上,結果應無細菌生長。
2浮游菌采樣時,由于氣流以每秒幾十米的速度從縫隙或細孔中吹向培養基表面,時間過久就會使培養基水分減少導致靈敏度降低,因此采樣時間宜控制在 20 分鐘之內。
(8)沉降菌的測試
采用沉降法,即通過自然沉降原理收集空氣中的生物性粒子于培養皿(選擇能證實其能夠支持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經若干時間和適宜的生長條件讓其繁殖到形成一個個獨立可見的菌落為計數依據,以判定該潔凈室(區)的微生物濃度。
①沉降菌測試一般采用φ 90 mm×15 mm、φ 65 mm×15 mm 等規格的平板培養皿,也可根據工藝要求選擇合適的培養皿。
②培養基的準備及滅菌、培養皿的制備、培養皿使用前的培養采用與本標準“測試方法”項下第 7 項“浮游菌的測試”相同的方法制備。
③靜態測試時潔凈室(區)沉降菌采樣點的布置應遵循均勻全面的原則,避免采樣點在某局部區域過于集中,除非是為了特殊的目的。工作區的采樣點位置離地 0.8~1.5 m 左右,離開送風面 30 cm 以上,動態測試時也可在關鍵設備或關鍵工序處增加采樣點。采樣點的位置可以與懸浮粒子的采樣點相同,每個采樣點至少采樣一次。
④對于單向流潔凈室(區),采樣時應正對氣流方向,對于非單向流潔凈室(區),采樣時培養基平皿打開向上,采樣時應適當避開塵粒較集中的回風口,測試人員在采樣時也應站在采樣器采樣管口的下風側。
⑤在進行測試之前,應先對所用的培養皿進行檢查,確認沒有氣泡、無凹陷、無細菌生長并在使用有效期內,培養皿在使用前必須用消毒劑擦凈外表面。
⑥應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采樣過程的污染和其他對樣本可能的污染。靜態測試時,室內測試人員不得多于 2 人。沉降菌采樣時應按事先確定的采樣點位置從里到外放置好培養皿,然后從里到外取下培養皿的蓋子,同時避免被水滴或其他浮游物質污染,采樣過程結束后,從外到里蓋上培養皿的蓋子,也可帶無菌手套操作,每一個培養皿上都應作標識。
⑦全部采樣結束后,將培養皿倒置于恒溫培養箱中培養。采用大豆酪蛋白瓊脂培養基(TSA)配制的培養皿經采樣后,在 30~35 ℃培養箱中培養,時間不少于 2 天;采用沙氏培養基(SDA)配制的培養皿經采樣后,在 20~25 ℃培養箱中培養,時間不少于 5 天。每批培養基應有對照試驗,檢驗培養基本身是否污染。可每批選定 3 只培養皿作對照培養。用肉眼對培養皿上所有的菌落直接計數、標記或在菌落計數器上
點計,然后用 5~10 倍放大鏡檢查,有否遺漏。若平板上有 2 個或 2 個以上的菌落重疊,可分辨時仍以 2
個或 2 個以上菌落計數。
⑧用計數方法得出各個培養基平皿的菌落數后,用下式計算沉降菌的平均濃度:
∑ Mi
M(cfu / 皿) = i =1
n
式中 M 為平均菌落數,cfu/皿;
Mi 為某一編號培養皿的菌落數,cfu/皿;
n 為培養皿總數。
⑨對于沉降菌的監控,應采用基于風險的原則設定糾偏限度和警戒限度,以保證潔凈室(區)的微生物數量受到控制,操作規程中應當詳細說明結果超標時需采取的糾偏措施。應定期測試以檢查微生物負荷以及消毒劑的效力,并作趨勢分析。靜態和動態的監控都可以采用以上方法。
⑩若同時測試兩個以上項目時,沉降菌濃度的測試宜在其他項目結束后進行,以降低干擾;沉降菌測試時,在放置培養皿時應注意盡量防止人員走動引起的氣流擾動影響檢測結果。
,培養皿在用于測試時,宜同時進行空白試驗校正,避免培養皿運輸或搬動過程造成的影響。每次或每個區域取 1 個對照皿,然后與采樣后的培養皿(肉湯瓊脂)一起放入 35 ℃±2 ℃的培養箱內培養 48 小時以上,結果應無細菌生長。
(9)照度的測試
本標準定義的照度值為被測潔凈室(區)的室內最低照度值。采用直接讀數法,即通過測定潔凈環境
內各點的照度值,并從中篩選出最低照度值,從而評定該潔凈室(區)的照度。若必需,也可根據測試的照度值計算出照度均勻度。
①照度測試應在光源輸出趨于穩定,并盡量避開自然采光的情況下進行,若有局部照明,則必須在測試記錄中注明動態測試時的局部照明位置和局部照明的照度值,照度測試時應確認所有光源的工作狀態處于正常,否則必須詳細記錄光源狀況,應注意測試者的投影以及服裝的反射影響測試結果。
②應在測試出被測潔凈室(區)的溫度值后再進行照度測試。照度測試儀器開機、預熱至穩定后,方可按說明書的規定對儀器進行校正,并選定相應的測試量程范圍。
③應將照度計的受光面盡量與測試點相應水平面一致,在確認讀數穩定后方可開始測試。
④照度測試時的采樣點布置:任何潔凈室(區)的采樣點不得少于 2 個,除受潔凈室(區)內的設備限制之外,采樣點應在整個潔凈室(區)內均勻布置,采樣點距墻 1 m(小面積房間 0.5 m),按 1~2 m 間距布點。每個選定的采樣點之間間距不超過 2 m,不刻意在燈下或避開燈下選點,至少采樣一次,在一個
區域內至少采樣 5 次,不同采樣點的采樣次數可以不同。如無特別規定,采樣點置于離地 0.8 m 高度的水平面上,若以室內工作臺為對象面時,測試面定為其面上 0.05 m 的水平面。
⑤最低照度值的采樣數據應按下述步驟進行統計計算:
B=Amin
式中 B 為潔凈室(區)的照度值,lx;
Amin 為某一采樣點的最低照度值(i=1,2,…,N),lx;照度均勻度按下述步驟進行統計計算:
平均照度 BAvg:
式中 BAvg 為平均照度,lx;
∑ Ai
BAvg = i =1
n
Ai 為某一采樣點的照度(i=1,2,…,n),m/s;
n 為采樣次數,次。照度均勻度 B 均:
B
B均= B
⑥判斷照度是否符合標準應同時滿足:
Avg
?潔凈室(區)內主要工作區的最低照度值必須大于規定的范圍,即 B≥300 lx;有局部照明的除外;
?若必須,潔凈室(區)內主要工作區的照度均勻度宜大于 0.7;
⑦備用照明和應急照明的測試不在本標準規定的范圍內。
【結果評價】
(1)在測試過程中,與潔凈室(區)有關的環境參數和觀察結果都應作記錄。這些參數可能包括(但不僅限于此):測試狀態、室外空氣的溫度和相對濕度、采樣點的位置(必要的話,再注明采樣點高度)、與相鄰區域的壓差和壓差梯度、潔凈室(區)的位置,必要時注明相鄰的區域,注明采樣點的特定編號和示意圖等,還有動態測試時設備和人員的活動情況等,以便在結果評價和分析時參考。
(2)對于浮游菌和沉降菌測試的取樣頻次,如果出現下列情況應考慮修改,在評估以下情況后,也應確定其他項目的測試頻次。
①連續超過警戒限度和糾偏限度;
②停工時間比預計延長;
③關鍵區域內發現有傳染的試劑;
④在生產期間,空氣凈化系統進行任何重大的維修;
⑤日常操作記錄反映出傾向性的數據;
⑥凈化和消毒規程的改變;
⑦引起生物污染的事故等。
【注意事項】
(8)適宜的監測頻次:保證潔凈室(區)始終處于受控狀態。關鍵區域在正常使用期間,應規定定期測試的頻次,以檢查潔凈室(區)的以上九個控制參數值背離正常水平的一切變化。若出現了不正常的狀況,應進行調查并采取措施。靜態和動態的監控都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應當對無菌生產潔凈室(區)的微生物進行動態監測,評估無菌生產的微生物狀況。監測方法有沉降菌法、浮游菌法和表面微生物法(如棉簽擦拭法和接觸碟法)等。動態取樣應當避免對潔凈區造成不良影響。成品批記錄的審核應當包括環境監測的結果。對表面微生物和操作人員的監測,應當在關鍵操作完成后進行。在正常的生產操作監測外,可在系統驗證、清潔或消毒等操作完成后增加微生物監測。對生產潔凈室(區)的換氣次數、壓差、懸浮粒子和微生物的檢測建立程序,對檢測數據分類整理,并作趨勢分析,用以判斷空調凈化系統的性能和開展風險評估。
(9)適宜的清潔消毒和檢查:包括潔凈工作服的定期清洗和消毒等,保證潔凈室(區)的懸浮粒子和微生物污染處于受控狀態。
(10)驗證:潔凈室(區)投入運行之前應對其綜合性能進行確認和驗證,確認或驗證的范圍和程度應當經過風險評估來確定。應當建立確認或驗證的文件和記錄,包含設計確認、安裝確認、運行確認和性能確認。例如系統運行以后,設計值與安裝竣工后輸出的數據之間的對照可以通過靜態或動態的測試來獲得。驗證工作貫穿整個過程,包括施工前期設計、工程準備及承包商的選擇以及整個施工周期的監控,項目竣工后靜態運行階段的測試(包括高效過濾器的檢漏試驗和自凈時間等),實際生產時的動態測試等。
常規的驗證工作有以下幾個步驟:設立驗證的組織機構(驗證小組等);制定驗證計劃,確定所需的設備、系統、過程和時間表,制定驗證方案,必須確定為達到預期目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驗證方法,包括驗證目的、適用范圍、系統或設備、驗證方法、可接受標準、實施步驟等,按照驗證方案實施,收集驗證數據出具驗證報告,包括驗證結果、驗證評價和建議、再驗證周期等。
附件一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 年修訂)中規定的潔凈室(區)懸浮粒子和室內微生物標準見表 3、表 4。
表 3 各級別空氣懸浮粒子的標準規定
潔凈度級別 懸浮粒子最大允許數/立方米
靜態 動態③
≥0.5 μm ≥5.0 μm② ≥0.5 μm ≥5.0 μm
A 級① 3520 20 3520 20
B 級 3520 29 352 000 2900
C 級 352 000 2900 3 520 000 29 000
D 級 3 520 000 29 000 不作規定 不作規定
注:①為確認 A 級潔凈區的級別,每個采樣點的采樣量不得少于 1 m3。A 級潔凈區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為ISO 4.8,以≥5.0 μm 的懸浮粒子為限度標準。B 級潔凈區(靜態)的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為 ISO 5,同時包括表中兩種粒徑的懸浮粒子。對于 C 級潔凈區(靜態和動態)而言,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分別為 ISO 7 和 ISO 8。對于D 級潔凈區(靜態)空氣懸浮粒子的級別為 ISO 8。測試方法可參照 ISO 14644-1。
②在確認級別時,應當使用采樣管較短的便攜式塵埃粒子計數器,避免≥5.0 μm 懸浮粒子在遠程采樣系統的長采樣管中沉降。在單向流系統中,應當采用等動力學的取樣頭。
③動態測試可在常規操作、培養基模擬灌裝過程中進行,證明達到動態的潔凈度級別,但培養基模擬灌裝試驗要求在“最差狀況”下進行動態測試。
表 4 潔凈區微生物監測的動態標準①
潔凈度級別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φ 90 mm)
(cfu/4 小時)② 表面微生物
接觸(φ 55 mm)
(cfu/皿) 5 指手套
(cfu/手套)
A 級 <1 <1 <1 <1
B 級 10 5 5 5
C 級 100 50 25 —
D 級 200 100 50 —
注:①表中各數值均為平均值。
②單個沉降碟的暴露時間可以少于 4 小時,同一位置可使用多個沉降碟連續進行監測并累積計數。
附件二 采樣點的布置參考圖
原文下載: